本草生活杂录鹦哥花

2023/10/20 来源:不详

豆科,刺桐属

一大早跑到山里寻花,惊喜地发现两棵高大的鹦哥花树开花了。远远望去,绿叶繁茂的树冠上点缀了不少橙红色块,非常醒目。

几个“打鸟”的大爷早已把长镜头架好,专门对焦在比较满意的开花之处,耐心地等待着寻觅花蜜的鸟儿出现。

花开得太高了,通过手机也只能看到一个大概的模样。所幸地上有不少掉落的花朵,倒也可以仔细观察一番它的形色。花冠形状看起来的确有些像鹦鹉的嘴巴,难怪有“鹦哥花”之名。最大的一片花瓣(旗瓣)是很鲜亮的橙红色,翼瓣和龙骨瓣则是白色,褐红色的花萼像个倒置的小酒樽,10枚雄蕊的花丝斜伸出旗瓣的包裹,基部合为一体。

鹦哥花用枝干上密布的尖刺防御来自地面的破坏动物,却对天空中飞翔的“东方蜂鸟”太阳鸟张开了怀抱。

红火盛开的花朵吸引了这些小精灵来采蜜,树冠上传来唧唧咋咋地鸟叫声,几只羽毛颜色偏灰的鸟儿在花叶间翩飞,像是雌性黄腰太阳鸟。

奇特的花冠形态,似乎就是大自然专门为这种体态娇小、具有细长钩状喙和管状舌头的美丽小鸟而设计。拍鸟者在网上分享了不少精彩图片,有几张能清楚地看到太阳鸟飞临鹦哥花的瞬间。

同为刺桐属植物,鹦哥花看起来和刺桐花很相似,树干和枝条上都有皮刺(刺桐之名就是这样来的),叶子也是由3枚小叶组成的羽状复叶。

不过,鹦哥花的叶形却和刺桐有明显区别,鹦哥花顶生的小叶是比较肥阔的肾状扁圆形,而刺桐的小叶是卵形或菱状卵形。两者的花期也不同,刺桐是春季开花,而且是先花后叶,鹦哥花则是在夏末秋初时节开花,开花的时候叶子还茂盛,所以又有“红嘴绿鹦哥”的称谓。

鹦哥花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以及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地(《中国植物志》),古时一直藏在闺中无人识,而刺桐最早在稽含的《南方草木状》中就有记载,指其生长在今越南清化、河静等地(九真),“刺桐,旗木为材。三月三时,布叶繁密,后有花赤色,间生叶间,旁照它物,皆朱殷。然三五房凋,则三五复发,如是者竟岁。九真有之。”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还记载了古时海南人以刺桐花开为春耕月侯,且有用刺桐叶肥田的做法(“琼州田家,以刺桐叶粪田,门巷多种之,耕时视其花为侯”),并引明初海南诗人王佐的诗为证,“东君三月剪猩红,分著枝头片片工。海国乡村随处有,田家门巷一般同。离披风火寒生焰,烂漫晴霞暖闹空。地僻喜无车马到,闲看花侯毕农功。”

最早对鹦哥花做记录的人可能是明代的杨慎。在《升庵诗话》中点评前人写的三句诗时,杨慎列举了一首云南提学彭纲作的《咏刺桐花》,“树头树底花楚楚,风吹绿叶翠翩翩,露出几枝红鹦鹉”,评点称其“风韵可爱”,并注释称“刺桐花,云南名为鹦哥花,花形酷似之”。

按杨慎的说法,这首诗本来是四句,刻匾时漏了一句,但三句看起来反而更好,所以将错就错就流传了下来,也成了咏鹦哥花的代表诗句。

在明清时期被称为“星回节”的日子,其实是现在更为人熟知的火把节。彝族的传统天文学是以北斗七星的斗柄位置来定火把节的具体日期,按已经不再使用的十月太阳历,曾经有夏冬两个星回节(陈久金,《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

从《星回节》和《渔家傲.滇南月节》这些体现时花节令特点的诗词上看,杨慎在云南的时候,显然亲眼见到了夏末秋初盛开的鹦哥花,但他把鹦哥花认作为刺桐,因此在诗句中出现的都是刺桐。

除了鹦哥花外,我最近还看到鸡冠刺桐()也开花了。这种原产南美的刺桐属观赏植物,是阿根廷和乌拉圭的国花,其羽状复叶中的小叶呈卵形,花瓣偏红褐色,旗瓣比鹦哥花肥大。此前没开花的时候,完全没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开了花才发现它们就近在眼前,且因长得低矮,可以看得很真切。

刺桐属植物的拉丁学名意为“珊瑚(红)”,指的是一些该属植物的典型花色,英文俗名统称为珊瑚树,其中鹦哥花的种加词意为本木或树状植物,英文俗名被称作喜马拉雅珊瑚树;刺桐的种加词意为斑驳的,英文俗名是虎掌珊瑚树;鸡冠刺桐的种加词是鸡冠之意,英文俗名为鸡距珊瑚树。

容易引起误解的是在观赏植物分类学里,海桐()是海桐花科海桐花属植物,和刺桐属植物完全不同,但在本草古籍中,生在海南的刺桐被称为海桐,最早以“海桐皮”之名见于李珣《海药本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海桐”条目中,援引李珣说法,指其“生南海山谷中,树似桐而皮黄有刺,故以名之”,称海桐皮能“行经络,达病所,入血分,去风杀虫。”

现代研究发现,刺桐和鹦哥花的干树皮两者性状相似,都含有刺桐碱等多种生物碱成分,有镇静镇痛作用。两者都是以“海桐皮”之名入药,性味苦、辛、平,归肝、脾、胃经,有怯风除湿、疏经通络、杀虫止痒的功效(谭启龙,《海药本草集解》;邱明华/李铭,《云南本草》),但《中国药典》还没有收录。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61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