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秀华八月一个人总是要出发的,不管

2025/4/4 来源:不详

  当下能静心读诗的文友有很多的。他们并不缺乏分辨诗歌优劣的能力。然而一些挂着诗人名头的作者还在以自己的方式写作品,或曰“写诗”,让人哂笑并想起那句“我做的馅饼是天下最好吃的”。

  一首诗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里的情感、觉悟的迸发,陡现,渐渐释放,需要与诗人有相似的感觉——.即从同频的角度去读。但因文字的多义性,我们也未必不可从另外一些角度去理解,欣赏。所谓“一干个人有一千个哈姆瑞特”,意即在此。

  本期为诗友们分享余秀华的组诗《八月》。

  《八月》

诗/余秀华

(1)

他的手指仍旧在琴弦上奔跑,以一颗受孕的马心

富饶之下,没有人留意一些想出轨的音符

比如葡萄,栗子,玉米

比如平原深处,胸膛饱满的谷穗

一盏灯亮的时间越来越长,在八月

黑暗的讨价还价是一件

有趣的事情

我们看见一条河流一天天明亮起来,而不依靠航灯,星辰

和一件红褂子给出的源头

那些时空里的铁骑声和号角都有被殁之态

只有一架牛车沿着河流,把女儿的胭脂从月色里驮回来

他的拇指中部,有一场必定下来的雨水

(2)

一个人身处大地之上,另一个跟了进来

关雎之声,水草繁茂

水草也会广结果实,一颗一颗落进土壤腹部

他终于哭声悠扬,一段仇恨被点化成火把,照见河对岸

要说这是许多言不由衷的托词,我也相信

但是时间总是以时间的名义

安排一段善良

如果有理由,我正好熄灭郢中城的一街灯火

覆盖以大地之上生生不息的粮食,花朵

和一匹马给出的旅途

我是要让火沉睡,让雪醒来

让三十次的日升月落染透人间烟火

祖国必须成为一个摸得到的名词

(3)

哦,也请你想象在湖北,鄂中部一个拗口的村庄里

只有大片的秧苗,它们在时间里的掠夺之势

它们在历史的峡口处

挡风的坚决

一个女人对月光的渴望,仿佛无法告白的灵魂秘密

相比于过去的一个月,她的慌张接近安详

锋利接近柔软

身体里的疾病让她接近暗香

她深谙一个种族的历史和病垢,在八月

充满锈的粗糙

但是一个人总是要出发的,不管是向着天空

还是地狱

 

 久读余秀华的诗之后,发现了她应季节应时辰而写的作品有很多。比如我们可以找到十多首与黄昏主题相关的,可以找到多首与月份相对应的。而在这个八月里,也刚好有一组题为《八月》的作品。这组诗中的八月是农历八月。

  组诗,是诗人在同—题旨框架内于心而发的具有情感变化历程、不限题材的数首诗的合集。余秀华这组诗包括了三首相关的诗。

  读余秀华这组诗,有这样的感觉:四季更替,物候轮回,人之情感亦因睹物而生出变化。诗人者,情感之诗人也,非为抒情而抒情,唯以文字记下感人的瞬间或片段而成永恒的真情;亦非为记叙而记叙,唯因感触非常而抒发出诗人非常的感悟。这就是诗的感觉。余秀华的诗以感性见长,在这组诗中尤其能得以体现。

  第一首把主题意象予以人格化,以第三人称角度去写诗人心中的八月:“他的手指仍旧在琴弦上奔跑,以一颗受孕的马心”。诗人以琴弦象征岁华,承载了古人所写的“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感性。岁华无声,四时轮更。八月如一匹奔腾的马,有洒脱奔放之态,又不失孕育万物种籽的慎重庄严。弹指于弦,铮然有声;声情并茂,多姿妖娆——这些都源自八月的富有。已经成熟的葡萄、玉米、谷子、栗子等等,无一不是这个农历月份的丰饶孽物。这是诗人对八月富产的咏叹。

  接着诗人从八月里昼夜时间长短的渐渐更替特征进行含蓄地书写:“一盏灯亮的时间越来越长,在八月/黑暗的讨价还价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诗人当然不会写秋分后白天渐短夜晚渐长,她总能找到其间的意趣,并予之以人性——只有人懂讨价还价。黑夜被诗人以诗句打趣的时候,即显示出诗人对这个月份的钟情。

  被诗人钟情的还有八月的秋水,比如河流。它一天比一天澄澈明亮,清净入心,入神。根本不用航灯,不用星辰,也不用西天的晚霞指引方向,秋水的流向即心神所向。

  这个月份里,丰饶多产,根本不用为生存而吹响掠夺这些秋实的号角,更不用横冲直撞的铁骑。一切因丰产而平和无声。人们只需驾一架牛车,遵循内心,载着这个季节盛大的馈赠沿河而下即可抵达心中的家园。八月的收获让农家人充满了生活的希望,心里泛起无限喜气和柔情,让他们披星戴月地劳作,满载秋实而归。

  很多秋实比如稻谷、玉米、栗子等的粉面和胭脂的雪白很接近。胭脂的匀施,让女儿们更加滋润美丽;而作为粮食,八月的秋实让农人的心滋润、得意。诗人抓住这二者的雪白本质和令人欣喜的共同点,倾心成诗,让人一读,不觉动容。当然,不曾为农的诗友是不易理解这首诗的,就不易做到和诗人同频共情。

  八月的丰盈,与雨水,与汗水有着必然的联系,恰如一首歌,如一支曲。

  第一首以八月里秋实的丰收气象为形象来寄托诗人的感动,第二首则以八月里万物繁衍的形象来抒发诗人慨当以慷的激昂情怀。一开头诗人化用诗经《周南.关雎》里的雎鸠形象,兴起这人间因为爱而世代繁衍不止的万物气息。人类的夫唱妇随,水草的舒摆由水,雎鸠的关关自得之声……一切都自适其适,彼此又息息相关。这些能说是八月的德泽和恩赐么?能。这一切能说是八月的心性与责任么?能的。走遍了这人间诸多的风雨、阳光之程,轮回到八月出场,八月也有了人性:“他终于哭对岸声悠扬,一段仇恨被点化成火把,照见河”。当然,这是诗人心灵的闪光赋予这个月份的人性之一。

  太多的坎坷是悲怆。女诗人的经历便如此。可她对这人世的热爱依然大于过去的悲怆,大于过去的仇恨,她对二者依然心怀悲悯。因此,她把这悲悯自然地赋予了八月,让它哭起来,哭出声,化过往为烟消云散,照亮彼岸。

  这并非虚谈,非托词。我们相信一笑泯恩仇的遇见,相信女诗人在这第二首诗中的金句:“但是时间总是以时间的名义/安排一段善良”。

  时间虽然能冲淡一切,却也常常造就很多机缘,比如万物的繁衍,人间的繁华,一茬又一茬的欣欣向荣。这些也可以说是八月的安排。而一个女诗人也可以,以她的名义或一个人的意愿,让八月生生不息的繁荣替代古楚都城满街的繁华,然后继续前行,且让这繁荣遍及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第二首最后三行的排比句式气韵昂扬,铿锵有致,意味渐变豪迈。

  第三首诗与第二首诗通过诗人心中的空间移位而相承相联,由古楚都郢城放大到一个国度,再从一个国度缩小至一个省,一个小村。小村里的一片秧苗、一个女人在八月的天空下成为历史中、生命中、生活里强势的存在。

  显然,女诗人在这里把比兴手法运用得非常成功。她由空间形象的跳跃转到对秧苗意象的   只是相较于七月里的自己,在八月更加安静祥和,仿佛一些果子的刺,生的时候过于坚硬,而熟的时候又趋于柔软,又仿佛一个果子因病趋于成熟而发出芳香。诗人连用三个“接近”把自己在八月里的姿态呈现出来,而这个姿态也是她所在的族群共有的特征。

  这个民族尽管和她一样不够完美,有某些病诟,但在骨子里充满坚定、刚毅、果敢,这就能让一个继续沿着八月的路走下去:“她深谙一个种族的历史和病垢,在八月/充满锈的粗糙/但是一个人总是要出发的,不管是向着天空/还是地狱”。

  第三首里所抒发的个人情感与民族怀相融相合,顿时让整组诗呈现出质朴深沉、宏约大气的格调。

  读了这组诗,谁还说余秀华的诗歌没有格局,没有家国情怀呢?这组诗即能体现她的大情怀、大格局,而又不失清新含蓄。诗友们觉得呢?欢迎一起交流讨论。欢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91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