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乡村记忆蛙会奇观

2022/9/24 来源:不详

乡情散文:乡村记忆“蛙会奇观”

文:吴正豪

雄踞贵州东南部的雷公山,地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雷山、台江、剑河四县之间,是清水江和都柳江水系主要支流的发源地。森林茂密,溪流纵横。此地属高海拨山区丛林,除了采药、挖野兰花者偶尔光顾外,基本上是人迹罕至的。在这块蕴藏真山真水的地方,科学家们陆续发现各类生物近种,野生动物类种。年7月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我国中亚热带一座极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被誉为“苗岭的绿宝石”。这里良好的植被和生态环境,为各种珍稀动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栖息和繁殖条件。

树蛙,就是其中一种特别的蟾类。它皮色紫褐,成蛙碗口或杯子大小不等,肉质细嫩,营养价值极高,可食。

一次探亲回榕江县两汪乡九节老家(一个自然小寨)之际,饭后,听兄弟姐妹于火堂边摆起了山中趣事,专为“蛙”的话题。坐之静听,他们讲得眉飞色舞令我颇感新奇。为欣赏这一奇观,我强烈提出要求,明日要哥兄老弟、侄儿伙党,带我进山领略山野风情,捉捕奇闻怪事。次日傍晚,大家扛上成捆锤软的干竹火把及手电筒邀约而行。我们来到后山老林,于山脚溪边搭棚夜守,听来至深山老林的天籁之音。刚刹黑,就听到林中头蛙一声领叫,顿时全山蛙声四起,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时多时少,时强时弱,叽叽咕咕闹个不停。有的雷鸣高歌,有的浅吟低唱,你唱我答。高潮时似千人击鼓,峪应山鸣;有时又急而瞬息,山间一片寂静。这场来至大自然的美妙之声,俨然一场震撼的交响曲,有幸遇之实乃一生之享受。我欣然打开手机录音功能,静心录下这来自大自然纯真而不可多得的天籁之音。

次日晨晓,头蛙一声大唱,山间犹似万马奔腾,草尖树摇,千百群蛙争先冲杀下山,个个勇往直前。它们有的拥抱成团,如车轮飞滚,直奔山涧;有的分成几路纵队,如战国出征勇士你追我赶,那气势撼山动地惊人心魂。壮观场面过后,只见山脚下的水塘、溪沟边以及沼泽地带,全是活蹦乱跳,成双入对的青蛙组合。雌雄咕咕调情,你背我抱,都处于高度的兴奋之中。树脚、溪流、沟渠、沼泽、草丛、荒水田等,到处都是交欢的场面。繁殖季节,雄蟾上唇后缘会伸出黑色角质刺,并带有迷人的光泽。雄蟾用这些角刺与其它雄性一较高下,胜者将赢得与雌性的交配权。它们多数还遵循规矩,维持“一夫一妻”制,但也有一些霸蛮者只共求一偶。那种亲和力实在让人惊叹!此时,无论你用树枝和手掰也很难将它们分开。当你抓起雌蛙背上的雄蛙,能把下面的雌蛙一同提起,久久不掉。细观之,它们在选择对象时,好像也讲究门当户对和个性特点,以求得到对方的认同。它们不时发出疲惫和满足的叫声,四脚长伸地浮在水面;也有的一堆堆聚在一起“叙旧”和歇息,本能的抗争力此时已经精疲力尽。但也有那些可怜兮兮,落单败北的失意者,只能对山空唱情歌,视山野风流无可奈何。

有时你还会看到,“聚会”的树蟾成百上千,多则成千上万。它们叠堆而起,竟有二、三尺高,形成古怪的“蛙山”、“蛙塔”奇观。

树蟾“聚会”,少则一日,多则数日不散。但也有时又在一夜之间散得无影无踪。这种神秘的聚散,至今无人破译,只留给生物学科专家们思考与解答。

有趣的还是那些被遗留在荒山野岭水田中绿豆般大小,排列整齐,被圆形透明胶状物包裹着的蛙卵。它们一团团、一堆堆,布满适宜发育生长的地方。阳春三月,蛙卵开始浮化,由小黑点慢幔变成尾尾蝌蚪,成团成球地游满水边、田边以及沼泽地带。待到高山插秧时节,小蛙才纷纷“移居”四野。翌年,这些小家伙又将随同“父母”下山,反复那种年年岁岁神秘的亲群“聚会”……。

  作者简介:吴正豪,男,苗族,年10月生于贵州省榕江县平永镇。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榕江县苗学研究会副会长。七十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有散文、游记、民族文化论文等发表于国内多家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出版有《魅力榕江》、《神秘的崩坡塘》等文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17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