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来看平湖风俗

2023/3/12 来源:不详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是多少 http://m.39.net/baidianfeng/a_10461911.html

风俗,是一个社会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人情、习惯等的总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的风俗差异很大。而且,风俗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平湖的风俗也是几经变迁。不过清末以前,风气比较闭塞,风俗长期以来变化不算太大。

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从前平湖风俗那些事吧:

正月初一:“鸡鸣起,正衣冠,拜天地、家庙、尊长,次拜邻里亲朋,互相投刺曰贺岁。”

(一大早起床,先穿戴整齐,然后拜天地、祖先及家中长辈;接着出门拜邻里亲友,和朋友互投名片拜年。这天,平湖人家都要击锣鼓,这叫“年锣年鼓”。)

一日及三日:“室中绝扫除,土人弄三木椎或铁叉踏歌曰打田番,三日为小年朝。”

(正月初一到初三,家里不能打扫卫生。初三是小年朝,即天庆节,一般不扫地,不开火,不汲水。在乡下,当地百姓举着三木椎或铁叉沿门踏歌,这在当时被称为“打田番”。清代平湖人时枢写过一首诗:“桃符新换贴沿门,锣鼓喧阗远近村。饧祀灶神才几日,家家户外打田番。”)

正月初四:“设粉饵祀灶。”

(用一种米粉做的食品祀灶。)

正月十五:“元夕屑米为丸,谓之灯团,束刍田间,击金鼓焚之曰照田蚕,少年札竹为龙灯、马灯,拥迎斗胜,箫鼓达旦,名曰庆元宵,在前曰预庆,在后曰补庆。”

(元夕就是元宵节,灯团就是元宵节所吃的团子,主要流行于我们江南一带,尤其是嘉兴地区。还要“照田蚕”,这个不同地方时间不同,其实也就是现在很多平湖人都已经知道的“着瘌子”,农民们将稻草扎成小把,点燃后高举火把在田岸上奔跑,或将火把甩上落下,口中高呼咒语性质的歌谣,……也有的在田中烧茅草、茭白草,据说甩过火把的田地,次年收成普遍好。孩子们会扎竹为各种龙灯、马灯,通宵达旦的在游桥一带玩,以庆祝元宵节,时间可不仅仅是一天,可能延续好几天,反正在正月十五前叫预庆,之后就叫补庆。正如时枢写的“大街小市火光凝,庆赏元宵兴可乘。少年争集游桥畔,看罢龙灯又马灯。”)

二月二日:“下瓜茄菜种。”

(开始种植各种瓜果蔬菜了。乾隆年间平湖诗人陆栱斗写道:“纸鸢高放野风吹,舂岸锹沟日晷迟。转眼春光二月二,瓜茄下种莫愆期。”)

春分:“社,田家醵钱为会牲醴祭神以祈丰稔。”

(立春后的第五个戌日,叫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及祭礼。祭祀的日子叫春社,有官社和民社,官社庄重肃穆、礼仪繁缛,而民社则充满生活气息,大家自己凑钱,有敲社鼓、食社饭、饮社酒、看社戏等诸多习俗,是古代非常热闹的节日。“社会”一词即源于此。)

三月三日:“俗云戴野花,谓荠菜花。入夏头不眩,闻蛙鸣米贱,午前鸣者高田熟,午后鸣者低田熟,昼夜鸣者岁大熟。”

(这里的野花就是指荠菜花。荠菜俗名“地菜”,是一种可口的野菜,也是一种虫草药,性凉,能凉血止血,以其药用价值而被奉为吉祥物。三月三日这天采来戴头上,到了夏天头不晕,据说能延年益寿,有趋吉避邪的意思。平湖民间有古谚语:三月三,荠菜开花结牡丹。康熙年间著名诗僧释元璟居住在东湖边化成庵,写了三月三这天东湖上美景:“湖东烟莎戏白鸥,湖西人家并画楼。三春三月好天气,载酒征歌湖上游。”这天也可以根据蛙声来判断一年庄稼的收成,中午之前的蛙声代表高处的田会丰收,午后蛙叫则是低处的田丰收,如果蛙声昼夜都有,那今年肯定是个大大的丰收年了,这也是老农民们的经验之谈。)

清明:“祀先祭墓,以青草汁糅粉作寒具,折竹插地,挂纸球曰标墓;妇女出游曰踏青。”

(平湖民间以青草汁糅粉做成青团为“寒具”。在祭祀祖先扫墓时,要“标墓”,也就是向世人宣示墓主人有后代有传人,“标墓”就是折根竹子插坟旁或在坟上挂上纸钱。妇女们在清明节会结伴出游踏春。PS:历史上,寒食、清明是时间相近的两个节,久而久之,到了唐代,便合为一个节日。过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因而称为寒具。明代以后,寒食节不举火,吃寒食的习俗以及寒食节本身就渐渐消失了。但是,寒食节祭墓的风俗却没有消失,只是被称为清明的节俗了。)

立夏:“以百草芽糅为饼相馈,食朱樱、绿笋、青梅、椿芽、海蛳。”

(立夏是个尝新的日子,嘉兴地区的百姓习惯用刚生长起来的鲜嫩的百草芽糅粉为饼互相馈赠。江南的人还是比较看重这个日子的,在立夏这天还要品尝一年中最早收获的那些食物,如樱桃、青梅、刚冒头的绿笋,香椿芽,海螺蛳等。乾隆年间陆栱斗写平湖的立夏是这样的:“糅粉争寻百草芽,海蛳樱笋味尤嘉。预防疰夏须酣饮,烧酒教郎试滴花。”这里写的“滴花”是指一种烧酒名。)

四月八日:“俗称浴佛日,茹素者为佛会。”

(这天是释迦牟尼生日,是佛教的重要宗教节日,也称“佛诞节”,寺庙均有场面盛大的浴佛活动,吃素的善男信女们会礼佛诵经、做法会。)

春末夏初:“浸谷种。谷种储腊雪水浸之,可免虫灾,此经验方也。春雪则反生虫矣。”

(平湖地区的老农民们的经验之法是将谷种用腊月里储存的雪水来浸,这样可免虫灾,如果用开春了以后的雪水来浸的话,反而会生虫。)

小满:“动油车、丝车、水车,曰动三车。”

(江南地区到了小满这个节气时,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足的水分,农民们就忙着踏水车翻水,收割下来的油菜籽等着用油车舂打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蚕宝宝这时也开始结蚕了,养蚕人家忙着摇动丝车缫丝,所以还有“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的谚语。清代平湖人冯应泰写了小满这天的平湖乡村:“才动秧车小满时,陈家田里已耘籽。穑头早向金风绽,刈尽秋初雀不知。”这里的陈家田位于东湖北二十里。雀不知是稻名。穑头就是指稻穗。)

芒种:“刈菜麦。”

(可以割麦收麦了。)

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

(在古代,人们将农历五月视为“恶月”,因为五月多阴雨天,衣服鞋帽大多容易霉烂,毒蛇虫蚁兴盛,稻田易受虫害,所以习俗禁忌非常多,认为在这个月份人需要小心行事,以防有所冲撞,并由此衍生出了很多忌讳,像是建房砌灶、嫁娶搬家,古人们都会特意避开五月。反正,在汉代以前,没有人会把五月列成良辰吉日。五月五日又是重五,毒上加毒,称为“毒日”。)

端五:“东湖陈龙舟水嬉(按,今久废)。家悬神符,插蒲艾,食角黍,焚芷术,饮雄黄酒,妇女镂茧花、裂缯肖人形佩之,谓之健人,幼者系彩索、佩虎符以除不祥。”

(汉代以后,随着习俗不断演化,江南一带把五月称为“善月”,五月五日称为“善日”了,因为出现了很多热闹的风俗,于是人们渐渐遗忘了以前是称端午为“恶日”的。古代,平湖地区的百姓也有在端午节于东湖上赛龙舟的习俗,不过到了清末时这个习俗就已经没有了。康熙年间还很热闹,释元璟住在东湖边,将看到的景象写成了诗:“端午湖中吊屈原,龙舟竞渡跃龙门。烟波占断闹箫鼓,惊起鹭鸶过马园。”家家户户悬挂神符,在门上插艾叶、蒲草,为的都是辟邪驱疫。在屋内焚烧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用以辟邪祛毒。这天会吃粽子,也即很多古籍中提到的“角黍”。妇女们以剖开的蚕茧制成茧花,戴在发髻上,将丝织品剪成人形佩戴在身上,据说这样能使自己更强健。孩子们则以五色丝索系在手腕脚腕等处,还有虎符,也是香囊的一种,将绫罗布帛和丝线绣成小老虎的形状,在袋内装入雄黄、苍术、艾叶等中草药物,佩戴在儿童手臂上以驱赶蚊虫叮咬。)

五月二十日:“为分龙忌雨及虹。”

(这天是分龙节,江南地区在这天有演习救火的习俗。据说农家都盼望在分龙日以后老天能及时下雨,之前则忌讳下雨,因为二十一日以前下雨打雷,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对农作物生长不利。)

芒种后:“逢壬日立霉。夏至后,逢庚日断霉。又三日为头兹,五日为中兹,七日为末兹。”

(芒种过后遇到壬日便进入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梅雨季一直持续到夏至过后的庚日。五月的后半月分为三时:头时三天,中时五天,末时七天。如果雨下在中时,则主大水,是大凶之兆。如果下在末时,则是好的。)

小暑:“雷主恒雨,谚云,小暑一声雷,翻转做黄梅。小暑日西南风,名舶赶风,主久晴。”

(梅雨过后,如果小暑这个节气出现打雷,梅雨又会倒转过来,形成“倒黄梅”。在江南地区,小暑日刮西南风,会久晴。PS:“舶赶风”即江南一带五六月间梅雨结束,夏季开始之际连刮数日的大风。)

六月六日:“晒书及衣。”

(这天晒书晒衣服是民间习俗,也是宋朝等宫廷定制。六月六是道教的天贶节,道家认为是元始天尊赐书于人间的纪念日。这一天,从宫廷、佛寺、道观到一般民众之家,都有晒衣物,晒书籍的风俗。)

六月十九日:“为大士成道日,茹素断屠。”

(观世音菩萨的得道日,吃素戒杀。)

立秋:“忌雷。”

(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农作物就会歉收。)

七夕:“妇女捣凤仙花染指甲,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蟢子网于瓜为得巧,女尼镂粉为花及粉面饼以馈遗曰送巧。”

(七夕又称“乞巧节”,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七夕节这天,平湖地区的妇女们习惯将凤仙花捣烂了染指甲,因为这天染的指甲更美艳,会让双手更巧。富贵之家会在庭院里结扎彩楼,称之为“乞巧楼”。女孩子们还要对着月光穿七孔针,将各种瓜果摆在庭院焚香祭拜,以便向织女乞巧,如果有蜘蛛在瓜上结网那就算得巧了。这天,有“乞巧”,还有“送巧”,平湖地区庙里的尼姑们会用面粉做成各种带花的面饼赠送给女子们,希望大家越来越心灵手巧。)

中元:“鬼节,制馄饨及豇豆饭祀先,寺院为盂兰盆会,施水陆灯”

(农历七月十五,是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俗称鬼节。按照我国传统习俗,一年之中祭奠亡灵,中元最为重要,家家户户会做馄饨及豇豆饭祭祀祖先,除了自家祖宗,我们江南地带也会祭孤魂野鬼。会在水里放“水陆灯”,大多是用彩纸做成荷花状,放在一块小木板上,按传统说法,这是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晦日:“屑香和油,削签插烛,燃之地上,小儿筑瓦塔,积薪燃之,大尽谓地藏开眼,小尽谓不开眼。”

(七月三十日或廿九日,为地藏王节。家家燃香烛于地,或者用木屑和油作团在门首阶沿点燃,这叫“点地香”。小孩子们用砖瓦叠成塔的形状,中间放柴点燃。据说,这年七月如果遇到大月,即有三十一天,地藏王会张开眼睛,如果是小月,地藏王就不睁眼。这一天,东湖边报本塔景色极美,冯应泰是这么描写的:“雕薨碧瓦势崚嶒,绕塔红光面面灯。万点流星浮水面,浑如玉宇卅三层。”)

八月十二日:“俗呼盐卤日,忌雨。”

(民间传说农历八月十二日为“盐生日”,也称“盐卤日”,这也是江浙一带特有的节日,这一天人们晨起就会喝一杯盐水,体弱的就用盐水沐浴以求身体健康。这天忌风忌雨,有风雨则稻秕,也就是稻会不饱满。)

中秋:“以月饼相饷,开宴,候月华。”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逐渐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中秋夜,全家团聚,在供月之前举行家宴,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平湖的人们有观月至夜深以候月华的习俗,称“守月华”或“看月华”,据说中秋夜的月亮会散发出五彩华光,名为“月华”,见着有好运,但是能够看到的人却极少。)

八月十八日:“乍浦看潮,士女毕集。”

(人山人海,士女云集。雍正年间平湖人张云锦写当时盛景:“有约观潮买画船,年年游女到山前。天妃宫畔青青草,时有闲人拾翠钿。”八月十八乍浦看潮是平湖习俗,大家乘着画舫,到乍浦山前烧香观潮,人太多,以致于常常能捡到女子们掉落的首饰。)

八月二十四日:“割新稻曰开稻缘。”

(这天也叫“谢天节”,割新稻也叫“开稻门”,江浙一带的农民也会祭祖祭灶神,表示对神灵和祖先的感激之情。)

秋分:“社,田家又醵钱为会,牲醴祭神以报丰稔。”

(和春分一样,平湖的农民们又要凑钱作社,称为“秋社”,这次是答谢神灵保佑我们这一年田蚕丰收,五谷丰登。)

寒露:“忌西北风。”

(民间有寒露忌刮风的习俗,人们认为寒露刮风,地里的庄稼会遭殃。)

重阳日:“造栗糕,登高,饮菊花酒,是日晴,一冬俱晴,农家涤场收稻,随种菜麦。”

(这天,平湖的人们要吃插有小旗的造栗糕,也就是重阳糕,去登报本塔,喝菊花酒。张云锦是这么写平湖百姓的重阳的:“重阳佳节话题糕,菊蕊萸囊佐翠涛。续续红妆兼白袷,年年塔院去登高。”这天,平湖人登的是报本塔,乍浦百姓就登陈山。重阳这天如果晴好,那么整个冬天都以晴好为主,农民们准备收稻后再轮种麦类作物了。)

十月朔日:“祀先,间有墓祭者。”

(十月初一在古代称“十月朔”,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并称一年之中三大“鬼节”,平湖官方会组织去城外祭厉坛,老百姓会去城隍庙烧香。这天也是上坟的日子,十月初一,天气渐凉,要给已亡亲人送冬衣,要用纸做成衣服的样子到坟前烧掉,又称祭祖节,送寒衣节。)

十月上旬:“酿酒蓄之曰十月白。”

(古代乡村人家有酿酒的习俗,每到秋天百米上场时,就用土法酿米酒,除了平日自家小酌,还准备过节、喜庆筵席之用。酒名“十月白”大概取名于十月用白米酿成的原因。)

冬至:“士大夫家拜贺如元旦。”

(古代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和元旦一样,这天官员们要一起到衙门互相拜贺,叫“坐朝”。PS: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而黑夜最长的一天,按照易经的理论,应该属于至阴。此后,将会出现转折,那就是阳气渐起,白昼渐长,黑夜渐短,冬至之日,也就成了“阴极生阳”的转折点。当官的人,自然会把这一天当作自己升官或转运的契机,所以互相奔走道贺,也是很自然的事。)

十二月八日:“以果蔬诸物煮粥曰腊八粥,又以大寒后逢戌曰立腊,动作无禁。”

(这天照例要煮腊八粥,大寒后的戌日就要“立腊”,也就是举行祭祀活动,这个月无论做什么,比如伐木破土,都没有禁忌。)

十二月:“酿秫作酒,煮而藏之曰煮酒,先期用纯白面作曲,并白米、白水,名三白酒;春月著桃瓣少许,又曰桃花酒;村酿曰腊白。舂米藏之藁囤,经岁不蛀,曰冬舂米。”

(腊月是过年的预备,江南农村普遍会酿“三白酒”,到了春天,放上几瓣桃花就又成了桃花酒。冬舂米也是江南民间的岁时风俗,家家户户要取水舂米,不过舂的不是新米,是本来就囤着的黄米,然后收藏入土仓或瓦龛之中,等到明年开春食用。因为冬舂米是在囤藏的黄米基础上再次囤制,是隔年的粮,所以吃冬舂米,就有吃隔年粮的意思,也就有了年年有余的含义。)

十二月二十四日:“扫门户尘垢,丐者饰鬼神傩于街市,其夕以饧及粉团祀灶神,曰送灶。”

(这天,家家户户要打扫干净,除旧迎新,还要在灶前摆上供品送灶神,因为传说二十五日是灶王爷上天汇报一年总结的日子,所以要求他“上天宣好事,下界保平安”。这天,江南地区还有傩活动,一些乞丐朱墨涂面跳舞于市,这实际上也是古人一种驱逐瘟疫的神秘而特殊的仪式,包含了祛邪扶正,祭祀祖先,祈福平安的意思。)

除夕:“祀灶神,曰接灶,具肴蔌祀先,悬像于中堂,炒白豆和米名漏凑,爆竹击锣鼓曰送岁,长幼聚饮,坐以待旦,曰守岁,岁前递相馈遗曰馈岁,留宿饭,换桃符,写春帖。”

(大年三十,要先祭灶神,将先前送出的灶神迎回来。要摆好菜肴果品祭祀列祖列宗,在正屋悬挂上祖先的画像。平湖人家还会炒白豆和米,这个叫“漏凑”,撒在室中,用来祈福,希望可以去除一年的烦恼吧。其余的习俗和现在基本差不多,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厨下一定要留宿饭。不过,以祛邪为内容的桃板叫桃符,以色笺纸题写联语的是春帖,和现在过年贴春联略有不同。)

立春前一日:“看迎春”

(浙江地区在立春前一天迎春,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句芒神就是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这天大家会抬着句芒神出城祭太岁。)

立春:“祭芒神,鞭土牛,家造春饼,进春酒,始放纸鸢。”

(立春这天,大家要先把句芒神迎回来,祭拜完毕,祭祀时所供奉的春牛可以任人鞭打,又叫“鞭春牛”,这个春牛是用土做成的,土牛被打碎后,大家会一拥而上,将抢的的春牛泥撒在牛栏内,据说可以促进牛的繁殖。这天,大家还要做春饼、喝春酒,儿童们开始放风筝。)文/黄艳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37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