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旅游40年迈向首位
2022/8/22 来源:不详白癜风初期的图片 http://m.39.net/pf/a_6858103.html
上世纪九十年代小渔村吊脚楼。冷登忆摄
年火把节展销会。
年,首届凉山国际火把节在西昌人民广场开幕。本报资料
泸沽湖上。本报资料
朵洛荷表演。王新廷摄
开海节晒鱼喽!
年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本报记者冷文浩摄
全国最大湿地的城市。本报记者冷文浩摄
(上接01版)
近年来,凉山不断加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吃、住、行、娱、购“一体化”发展,通过文化旅游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提高,凉山大美的自然风光逐渐露出真容颜。
据吴绍林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凉山旅游基础设施还很落后,最基本的吃住行都很受限。主要是交通问题,出入凉山基本只能依靠火车,当时的火车票一票难求,有游客调侃“西昌是一座来了就走不了的城市。”年中国广播网报道:年,人口为多万的凉山共接待万人次,相当于一个人接待了2~3人。
年,雅西高速公路的开通,大量的自驾游客开始涌入凉山。随着“一轮凉推”“二轮凉推”的不断推进,截至年底,凉山公路总里程达2.7万公里,游客能更快捷方便地在凉山境内游玩,与此同时,宜宾至攀枝花高速开工建设,攀枝花至盐源、西昌至宁南、西昌至昭通、西昌至香格里拉等高速正在加快前期工作,随着几条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拉近了凉山和其他地域的距离。
空中航线的搭建,让北京、广州、西安等地的游客走进凉山,截至年,西昌青山机场已开通20多条航线。
立体交通的发展,迎来了属于凉山的大众旅游时代。
年,凉山深入实施“A级景区创建提升计划”,凉山旅游的尖兵阵容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州内A级景区33个。其中:4A级景区9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4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4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据统计,年凉山可开发旅游景区景点达到多个,这些景区景点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为凉山旅游发展添动力。
“十三五”期间,凉山将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精品旅游景区,着力解决凉山有世界级旅游资源,却缺少世界级旅游品牌的问题,倾力打造国际阳光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景区创建的同时,加大实施厕所革命,投资余万元新(改)建旅游厕所座,被国家旅游局表彰为厕所革命先进单位。
产业发展惠及民生幸福满满
泸沽湖畔,博树村。
清澈的湖水,美丽的泸沽湖如蓝宝石一般镶嵌在群山之间,这里被誉为“最后的女儿国”。
“旅游的发展给博树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50岁的摩梭人李直之对泸沽湖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深切的感受。
“80年代、90年代初的泸沽湖没有游客,村民靠打鱼为生。”李直之说,90年代初期,云南泸沽湖已经开始了旅游开发,因为没有游客消费,在四川打的鱼只能卖到云南境内。
“年,凉山开始了对泸沽湖的大力开发,让大家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直之说,泸沽湖创建4A景区后,道路、酒店等基础设施不断提升,随着游客不断增多,博树村成立了旅游协会,多名村民,也告别了靠种农田和打鱼为生的日子,吃上了旅游饭,现在村里的人均收入已达到元。
西昌邛海,小渔村。
今年49岁的何志光,是地地道道的小渔村人。从小就在邛海里捞鱼摸虾长大,十几岁时开始在邛海里划船接送游客。何志光说,年以后,大量游客来到邛海观光旅游,他也从中看到了商机,和妻子在小渔村开起了“鱼羊海鲜”餐馆。餐馆火爆的生意也让一家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小渔村越来越美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何志光说。
“十二五”期间,凉山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不断提高,凉山成为全省旅游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地区之一,旅游经济增幅全省第一。
美好生活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型动力。
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旅游扶贫工程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2个,建设“悬崖村”等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举办乡村旅游节庆80余个,建成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经营点57个、乡村民宿46户。旅游产业惠及农民群众14.61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26万人,直接带动余户群众增收和余户群众脱贫。
此外,通过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并成功晋级决赛,获评观众最喜爱的“十佳魅力城市”;《彝海结盟》、《索玛花开》等优秀影视作品接连在央视播出,让“凉山风”连续席卷全国,大凉山文化也随之点亮,深厚的文化底蕴,牵住了国内外游客的心。
“走出去,请进来”的旅游营销策略,丰富的图片展示、热情的歌舞表演,通过加强对凉山大美自然风光、节庆活动的宣传,让游客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凉山,让凉山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春风拂面暖,催开花千树。改革开放四十年,凉山旅游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站在新起点上,凉山将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到年,建成四川省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和大凉山国际阳光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基本实现旅游经济强州的目标,开创凉山旅游发展的新局面。
本报记者袁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