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唯一我州这里将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

2023/6/26 来源:不详

7月12日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

《关于公示第一批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

重点村名录乡村名单的公告》

公告确定了第一批拟入选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乡村名单

云南省共有13个乡村入选

其中

我州建水县西庄镇团山村在列

公告显示,按照《“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建立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要求,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开展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遴选工作,确定了第一批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乡村名单,并予以公示。公示截至7月16日。

让我们一起走进

建水县西庄镇团山村

感受悠悠古韵……

民安桥下,泸江河清澈见底,萌萌的鹅群在溪流边晒着太阳,有的单膝假寐,有的四处张望,自由地“享受”着它们的慵懒时光。桥边,几位摆卖甘蔗、拐枣、凉米线等特色农产品的村民面带微笑,有意无意地打量着路人,不时热情地招揽着驻足购物的游客。

团山村位于建水县西部,距县城13公里,以完整保存19世纪风貌特色的原生态村落和拥有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的深厚底蕴,于年正式入选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是云南地区特色原始生态村落。

马背上驮回的村庄

团山是彝语“图色儿”的音译,意为风景秀丽的地方。从民安桥沿着路边上去多米,即是团山村所在地。团山村是建水“民居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洪武年间(~),团山张姓始祖由江西侥州府鄱阳县贸易入滇,定居团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清光绪年间,村里的一批人走出家门,到个旧开发矿业,挣得钱财,便回乡建盖豪宅,以此光宗耀祖,辉耀门庭。因矿山都用马来驮矿,所以团山村又有了一个让人联想的名字——马背上驮回的村庄。

沿着停车场旁边的台阶拾级而上,于村子高处的标志性建筑大门上,“团山村”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据团山张氏十六世张立永在《团山我的家乡》一书介绍,明朝洪武年间(年—年),团山村张氏始祖张福由江西省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贸易至建水,始居西门外兰头坡,继迁泸江河上游张宝石寨,后观团山形势耸拔,众山环拱,甲于他境复移而居之,随建百世之业。

焕发光彩的团山民居

“罗马并非一天建成”,团山村也经世代努力,一步步建设、打磨,才有今天的模样。团山民居建筑在清朝以前均为汉、彝的土掌房,清乾隆年间建有少量瓦房。清光绪年间,团山村张氏家族多到个旧开采锡矿,后采到富矿而发财,纷纷回家建房。现存一寺(大成寺)、三庙(上庙、下庙、家庙)、八大厅(每所房子均有一大厅)、十二大五间(均为四合院的民居)以及三个内外走马转角楼,东南西北四个寨门和围墙、炮台均为清末年间所建。

漫步团山古建筑群,近距离接触和品鉴建筑的每个细微构造,如斗拱、梁坊、廊檐、门窗、坎墙、须弥座、木雕、砖雕、石雕等,经过几百年的雨打风吹依然完好如初、焕发光彩,无不彰显着古人的高超建筑智慧和考究做功。据悉,当年即便工匠云集,每座庭院也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工,可谓十年磨一“剑”。这些上乘品质的建筑都随着时间的打磨、岁月的“啃噬”,日渐显现出其与日月同辉的独特魅力。

除了建筑本身的光彩,建筑四壁和楹梁上随处可见诗词绘画和极富哲理的对联,这些附着于建筑上的文化载体也反映出主人的身份气质和文化素养。据统计,团山民居中,共有书法幅,绘画幅,这些珍贵的载体既是当地文脉的延续,也是村子文化习俗养成之见证。漫步团山建筑群里,有种穿越时光隧道,遇见昨日中国之亲切感。

著名古宅皇恩府

路过炮仗花织就的金色廊道,穿越村子的街巷,来到该村的著名古宅——皇恩府。“皇恩府”是团山八大厅里等级最高者,采用三坊一照壁与四合五天井自然组合的建筑形式,共设有七道门(当时的最高等级为皇宫,共九道门)、刻有八仙拱寿木雕、前院两边茶房中间门头上画着左青龙右白虎、厅房正面左右两边分别刻有琴棋书画。整座建筑装饰的木雕、古雕、砖雕及彩绘书画,布局合理、制作精细、层次分明、简繁得体,尤其是木雕屏门与格扇窗的雕刻图案丰富多彩,穿漏与浮雕结合自然。

皇恩府的缘起有着一段故事,一直在张氏祖辈州中流传着,教育和恩泽后辈子孙。据载,团山张氏十三世张树元之母二十岁丧夫后矢志守节,遵循张氏宗族“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的治家格言,昼则佣工田亩,夜则针纺织,扶孤成立,子孙济济,五世同堂,乡里无其不效。光绪二十五年(年),张树元在个旧开矿发迹,回乡建房,前清例受修职左郎乡饮宾,张母被前清例封安人,立坊入祠,旌表其门。“皇恩旌表”匾额列于大门正上方,故得名“皇恩府”。

进入“皇恩府”,大门两边的对联为“大啓万年新世界,恪遵百忍旧家声”,横批“书香世第”,既道出张家固守之百忍家风,也彰显着其书香世家的名望。进入家里,两厢门上的横批“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出自《尚书·周书》),堂屋里的“善为至宝一生用,书作良田百代耕”对联,无不透露着主人耕读传家之深厚底色。

草编之美

草编,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品。是利用各地所产的草,就地取材,编成各种生活用品和观赏类工艺品。目前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年之久。又据《礼记》载,周代已有莞(蒲草)编制的莞席了,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用宣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

团山草编,是这儿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一种手工技艺,它是稻文化的产物。其原料是当地丰富的稻草资源,这儿的女性利用稻草,就地取材,编成各种生活用品,如草垫、草墩、大小扫把、扇子、篓、筐、锅盖、帽子和拖鞋等。有的利用事先染好色的草,编织出各种精美的图案,有的则编好后加印装饰纹样,既经济实用,又美观大方,形成了一人、一草、一艺术的景观。

走在团山民居的巷子里,触手可及的是历经百年风霜的青砖红门,随处可见的是精美的手工艺品,它品种式样繁多,富有朴素雅致的风格,成为了团山村最具特色的热销品之一。

竹编或者草编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一项手艺,巧手的团山人用时间沉淀的匠心和专注,不仅编出各种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也让每一位游客铭记起了团山村过往的商海沉浮,还有先辈留下的生活智慧。

踏进这座古朴风雅的古城,自是对团山带有一份期盼。墨香团山百年韵,一一映入眼中来,在一座座古民居建筑中走走停停,仿佛误入了一段古旧而透明的光景……

综合自云南网、红河文旅

责编:张哲心

实习生:李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52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