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开课季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欣赏

2022/7/4 来源:不详

我主观上的拖延症终被客观现实制服,从下学期始,不再行“羊头狗肉”之事,履行了各方手续,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正式更名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欣赏》,也盼着这新的课程名称能多一点吸引力,让选课的景象不至于太惨淡,能顺利开班,以免年底“按劳分配”时出现“未达到规定周课时数”的尴尬局面。写在各类材料里的话实在是没有在此复述的必要,但在那些套话之外,我还有一些真心话要讲。几年前,山大威海校区举办的“跨学科:现当代文学与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陈思和、朱栋霖、孙郁、丁帆、孙基林……星光熠熠的场面到现在回想起来还觉着激动、庆幸。这些大家们白日里在海边的学术报告厅里进行着研讨,晚上还抽着时间在校园里给学生们做讲座。胶东半岛的初秋,是很美好的时节,晨有晨的清爽,夜有夜的惬意,日里的蓝天白云、秋阳朗朗,植物经历了春夏的生长,都愿意在这个季节里尽力展现风姿,天地间一派飞扬神采。还记得陈思和老师在末了说了这样一段话,让在座者无比动容、终身难忘,大意是:五四传统是一条河,而我们都是河底的沙石,河水流淌,将沙石淹没,又将一代代的精神传递。今天洗刷着我们的河水曾流经鲁迅、巴金,又向着前方和未来流去。因为这样的传统弥足珍贵,也因为文学是人学,所以我愿意继续鼓吹,在一方小小讲堂中带领有意者体味文学的独有魅力,以下是我几讲思路和内容,梳理在此。明朝会主题出自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文章以撷取生活琐碎回忆逝者的写作方式见长,既是琐碎的片段,所以历来中学课本的选编倒是没有改变文章气质,在近两万字的原文中每每让我停下细品的定少不了发生在先生与海婴之间的故事。这句“明朝会”本是海婴每晚睡前与父亲告晚安的一种方式,只是在先生病重时,“还没有说出来喉咙里边就象有东西在那里堵塞着,声音无论如何放不大。”门外稚子得不到父亲最及时的回应,又挨了母亲的训斥,“海婴一边哭着一边上楼去了,嘴里唠叨着:’爸爸是个聋人哪!’”这是先生生命的终章了,然而那个“小於菟”却在欣欣然长大着。这一讲的灵感由此而来,联系《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篇,截取作家们为人父为人子的人伦一面。“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如吴晗所说“‘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朴素的言语里饱含着中国父子间最细腻的感情,发生极大的感动力。就是这样一个文如其人的朱自清,在几年后以父亲的身份写了一篇《儿女》“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光辉也罢,倒楣也罢,平凡也罢,让他们各尽各的力去。我只希望如我所想的,从此好好地做一回父亲,便自称心满意。”可见,作者是真诚的、坦白的,人性是复杂的。原本的讲稿中还有周作人《若子的病》及舒乙《父亲最后的两天》,但太过沉痛,课上师生的情绪一旦陷入,就容易偏离本讲的主旨,故而从下学期起删除这两篇。此讲以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及他的儿女们合著的《老头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收尾,要感谢汪老一家几代家风的传承,让我和学生们能轻松起来。血地你生在那里,其实你的一半就死在那里,所以故乡也叫血地。——贾平凹作家的故乡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莫言一个人只有在离开生养之地时,才会有故乡。故乡永远在身后,故乡是永远回不去的。——导语你出生的城市或者小镇的名字,会在什么情境下变得格外亲切呢?必然是你已在他乡时。那个地名变成了一种情怀、一种追忆,一种不受控的“魂牵梦萦”,即便有一天再次踏上故土,此身经历也让此时之我与“故乡”有了间离,因此人对故乡的情感是普遍存在的,又是极其复杂的,就像鲁迅先生写在《朝花夕拾小引》中的那般“也不过如此”,却依旧“时时反顾”。本讲选篇:老舍《想北平》、沈从文《鸭窠围的夜》、莫言《会唱歌的墙》;梁实秋《豆汁儿》、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孙犁《老家》、黄永玉《乡梦不曾休》。雪落中国“和平”已经是几代中国人成长的主旋律,可战争从未远离人类。战争带来的灾难不仅仅是人员的伤亡,还有文明的退步,于当今的国人而言,炮火声虽在记忆里的远处,但对战争的反思不应停止。本讲主题出自艾青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写于“七七事变”后的深冬,“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两句被反复咏叹的诗饱含着深情,将对家国、土地热烈的爱以爆发式的呐喊表达出来,使读者脑海中产生了一幅难以消散的图景。沦陷的东北早已成为《生死场》(萧红),古都北平的人们世代相袭的规矩日子也将彻底终结《四世同堂》(老舍),从都市上海到陪都重庆,从意气风发的学生到被生活压榨而死的小公务员《寒夜》(巴金)……战争对一个国家的创伤是无法估量的,但我们的民族有这世间一等一的坚忍与顽强,于是我们看到冀中区的两个女孩在战争的洗礼下勇敢地长大《芦花荡》(孙犁),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将“跑警报”的岁月过成了一种别样的日常。“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跑警报》(汪曾祺)人间·色这一讲的主题我是颇有些得意的,源于我在阅读时对“色”这一字眼的敏感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8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