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元宵节为何三上水浒传

2025/3/30 来源:不详

引言: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相信很多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特别是那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不知触动了多少少男少女的情愫。在作者的笔下,元宵节是那样的热闹、温馨,甚至浪漫。

但是在反应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小说《水浒传》中,元宵节却另有一番景象,虽然依旧是热闹非凡、灯火通明,但是在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背后,却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那么《水浒传》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元宵节描写呢?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一、利用写元宵节,来表现农民起义的反抗性。

在宋代元宵节又被称为元夕、上元节。元宵节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在宋代元宵节是比较重要的节日,从正月十四起,到正月十六止,全国放假三天,到了后来甚至增加到了五天。

且说这清风寨镇上居民商量放灯一事,准备庆赏元宵。科敛钱物,去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五六百碗花灯,土地大王庙内,逞应诸般社火。家家门前,扎起灯棚,赛悬灯火。市镇上,诸行百艺都有。虽然比不得京师,只此也是人间天上。

这是"宋江夜看小鳌山"中的片段,元宵节将近,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为元宵节的到来做准备。元宵节的最大看点就是鳌山了。

据南宋独醒散人的《枕泪痕》记载:"道君帝闻瀛洲仙山,形若巨鳌,随命人以花灯为鳌山,道君率后妃宫娥,游乐其中"。如此看来道君皇帝宋徽宗是鳌山的发明者,宋徽宗精通书画艺术,他发明的鳌山自然也精彩非常,艺术气息浓厚。

现代人制作的鳌山

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金莲灯,玉梅灯,晃一片琉璃;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团锦绣。银蛾斗彩,双双随绣带香球;雪柳争辉,缕缕拂华幡翠幕。村歌社鼓,花灯影里竞喧阗;织妇蚕奴,画烛光中同赏玩。

这是清风镇上的鳌山,从这首词中我们不难想象出鳌山之上,形态各异,名称不同的花灯在那里争奇斗艳的场景。一个小镇子尚且如此,那么大城市的鳌山怎么样呢?

大名府留守司州桥边,搭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红黄纸龙两条,每片鳞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去州桥河内周回上下,点灯不计其数。铜佛寺前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青龙一条,周回也有千百盏花灯。翠云楼前也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着一条白龙,四面点火,不计其数。

大城市就是不一样,鳌山的精美程度直甩小镇两条街,并且技术含量更高,不信你看,大名府的鳌山是能喷水的,这里面不知凝结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为什么在大宋鳌山是如此的兴盛呢?

这一方面与北宋经济的繁荣是离不开的,只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才能支撑起这么多精美的鳌山。另一方面,鳌山是北宋统治者粉饰太平的工具,他们利用鳌山来达到与民同乐的政治宣传目的。

当然除了鳌山之外,花灯也是必不可少的元宵节因素。为了粉饰太平,皇帝下令要求元宵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点灯。"在城坊隅巷陌,该管厢官每日点视,只得装扮社火。"所以一到元宵节大街小巷都成了灯的海洋。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元宵节时北宋街头热闹的场景

家家门前扎起灯棚,都要赛挂好灯,巧样烟火。户内缚起山棚,摆放五色屏风炮灯,四边都挂名人书画,并奇异古董玩器之物。在城大街小巷,家家都要点灯。

对于富户来说,做灯棚,挂彩灯花不了多少钱,反而增添了喜庆的气氛,但是却苦了一些穷苦人家,对于他们来说点灯也是靡费太多的项目,宋代诗人就曾作诗来讽刺这一现象: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

在智取大名府这一情节中,梁山好汉们为了营救卢俊义等人,在上元之夜,在大名府放了一把大火,无论是翠云楼,还是楼前的鳌山,或是街边的花灯,都随这一把大火化为了灰烬。

点燃鳌山的不单单是火把,更是隐藏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怒火,你想用它粉饰太平,我偏要粉碎,大名府这个太平世界就此化为人间炼狱,其中所蕴含的反抗精神就不言而喻了。

二、利用写元宵节时好汉们的诸多表现,来刻画人物性格

《水浒传》一共描写了三次上元节的场景,每一次都有梁山好汉的参与,其中以第二次(智取大名府)和第三次(元夜闹东京)参与的人数最多。

在智取大名府的情节中,本来不太出众的鼓上蚤时迁形象渐渐地丰满了起来。在这之前时迁的形象还不太高大,脱离不了鸡鸣狗盗之辈的范畴。在此之前他更多的是配角,石秀和杨雄商量着上梁山,他跳出来恳请二人带他上山,半路上还偷吃了祝家庄的鸡惹了一身麻烦,为此晁盖就给几人打上了人品不好的标签,差点杀死他们。

智取大名府的关键就在于

鼓上蚤时迁

要在城内放火,引起混乱,这样的事情别人都做不好,只有善于飞檐走壁的时迁是内行,知道有这样的任务后时迁毛遂自荐,主动接受了任务。当然被派到城里的内应还不止他一个人。

时迁当日先去翠云楼上打一个踅,只见孔明披着头发,身穿羊裘破衣,右手拄一条杖子,左手拿个碗,腌腌臜臜,在那里求乞。见了时迁,打抹他去背后说话。时迁道:"哥哥,你这般一个汉子,红红白白面皮,不像叫化的,北京做公的多,倘或被他看破,须误了大事,哥哥可以躲闪回避。"说不了,又见个丐者从墙边来,看时,却是孔亮。时迁道:"哥哥,你又露出雪也似白面来,亦不像忍饥受饿的人。这般模样,必然决撒。"

这是几人潜入大名府后的一个小片段,从时迁叮嘱空明孔亮的话来看,他确实是一个老江湖,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这样的江湖经验是孔明孔亮这样的公子哥所不能了解的。一件小事就能折射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这一刻起,时迁的形象逐渐地丰满了起来。

不光时迁的形象有变化,九纹龙史进的形象也在发生变化。史进是一个叛逆的小青年,在家的时候只喜欢舞枪弄棒,气死了自己的母亲,在父亲去世后,更是和少华山的土匪勾结到一起,不但败光了祖上的基业,还流落江湖成了在逃犯。

但是元夜闹东京中史进的一首诗打动了我:

浩气冲天贯斗牛,英雄事业未曾酬。

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斩奸邪誓不休!

这是史进和穆弘在樊楼上饮酒时吟诵的一首诗,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出英雄史进同志心中的豪气——扫清天下奸邪,换朗朗乾坤一个公道。这无异于一篇向黑恶势力的战斗檄文。

史进不再是那个无所事事的小青年,而变成了一个心怀家国的爱国者。其实,史进的理想抱负又何尝不是梁山众英雄的呢。不斩奸邪誓不休短短七个字将爱国之心溢于言表,同时也看出了他们只反奸臣,不反皇帝的主旨。

北宋时期的名妓李师师

元夜闹东京事件还是一个人是否见过世面的试金石,柴进和燕青在东京名妓李师师面前就显得十分的得体,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应答都很有分寸。反观宋江,几杯酒下肚后就原形毕露了,我们不妨看一下原文:

酒行数巡,宋江口滑,揎拳裸袖,点点指指,把出梁山泊手段来。

至于梁山泊手段具体是什么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无外乎就是一群男人喝醉酒后吹牛侃大山罢了,从这里就不难看出宋江见识短浅的一面来。

元宵节就是一个舞台,众多好汉你方唱罢我登场,只不过个人际遇、出身不同,表现也不同罢了。

三、利用元宵节这一场景推进情节发展

《水浒传》一书三次写元宵节是在利用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宋江杀死阎婆惜后,逃离在外,辗转来到清风寨的花荣那里,住了一个月后,正值元宵佳节,宋江到清风镇上看花灯,正当他被"那跳鲍老的身躯扭得村村势势的",逗得呵呵大笑时,恰巧被刘高的妻子发现。

宋江被抓,并被诬陷为郓城虎张三。宋江的被抓,酒香打翻了一副多米诺骨牌,花荣、清风寨的燕顺、王英、郑天寿等英雄纷纷前来解救,这些人日后都成了梁山上的主力。

此外,元宵节前后的大名府热闹非凡,为了展现自己不怕梁山贼寇,梁中书特意交代手下人依例大张灯火,并且比上一年多设花灯。

李逵元夜闹东京

仿佛元宵节成了朝廷对抗梁山的另一个战场。但是也正是因为大名府如此折腾才给了梁山泊可趁之机,城内埋伏,城外驱兵大进,里应外合,就这样固若金汤的大名府被攻破了。这里的元宵节不过是为了后文中时迁顺利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做铺垫罢了。

同样,在七十一回末,梁山好汉"拿得莱州解灯上东京去的一行人",缴蓼了几架玉棚玲珑九华灯,漂亮的灯具看得宋江心动,于是就起了上东京去看灯的念头。

但是宋江等人又不是去看灯,他是带着联络招安的任务前去的,果然在元宵节后不就,梁山上的众人就接到了来自皇帝的招安诏书。

结语:虽然施耐庵利用这三次关于元宵节的描写是为了深化主题、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但是关于元宵节民俗的生动描写还是从侧面上加深了我们对于宋代元宵节的了解,使我们在跨越了千年后依然能深切地感受到祖先们的生活,加深了我们与祖先之间的血肉联系。这正是我们读传统经典的意义所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91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