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说老子财富与欲望人心不足蛇吞象

2023/2/1 来源:不详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如果富贵而骄横,就是自留祸根。)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退身局外,这才符合天道。)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于译文。

《酷说老子》第九章(1)托尔斯泰:一个人能承载多少欲望?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01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带着新来的僧人下山挑水,僧人挑了满满的两桶,老和尚的木桶却只装七分满。僧人嘲笑道:

“老牛破车半桶水。”

老和尚并不理会,不紧不慢的往回走,僧人由于挑的太满,一路上前怕泼,后怕洒,不得不小心翼翼。最后终于满头大汗的回到了寺庙,结果,马上放松警惕,被门槛绊倒,摔了个四脚朝天。两桶水呢?变成了空桶!老和尚回过头说:

“蠢牛犁地一场空。”

我相信有许多人听完这个故事,都会疑惑重重。可能会说:

“滑倒只是个意外,怎么能以意外来断定年轻和尚是笨牛呢?”

也或许会说:

“这种故事就是骗三岁小孩的,成年人谁不知道‘话留三分软,水挑七分满’?”

02

其实提出这些问题的人,根本没有看懂这个故事。因为故事本身只是一则寓言,是不能用现实逻辑来推理的。或者说,这个故事对于某些人来而言其实就相当于一座监狱,活生生地困死了他的认知。

首先,摔倒真的只是一个意外吗?我们都知道:

人一生要走的路,不知道比一条山路困难多少倍。;人一生所背负的欲望,又不知道比两桶水沉重多少倍。

在这则寓言中,上山和下山的路,就代表了你一生的长度。你以为年轻和尚第一次挑水,明天还可以重来,就像有人以为还有来生一样可笑。

03

其次,你之所以认为这是骗小孩子的童话,是因为你觉得自己挑水绝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殊不知在这个寓言中:

桶里装得本质上并不是水,而是你的欲望。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把桶里的水换成金子,你还敢说你只挑七分满吗?

04

如果我们翻开《洛阳伽蓝记卷四》以及《魏书皇后列传》,便会发现古书里的两处记载,联手演绎了这样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北魏孝明帝时期,国家富足,府库充盈,连走廊里也堆满了钱绢,唯一的难题是,清点起来十分困难。当时的实际掌权者胡太后左思右想,也想不出好办法,最后干脆决定,将多余的绢帛赏赐给文武百官。

但限制的条件是:

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量力而行,能拿多少都是自己的。

文武百官无不欢呼雀跃,潮水一般涌进国库,纷纷卯足了吃奶的力气搬运。大部分扛匹,力气大扛二百匹,再不济的也扛一百多匹。一个个东倒西歪,丑态百出。那场面,没有几个人还在乎体面,其中有两个最不体面的人:

一个是章武的王融,一个是陈留的李崇,

这两人因为不自量力,还没走出门就被压趴在地上,沾了浑身土,吃了满嘴泥。一个崴了脚,一个扭了腰。此事在当时还引起了群嘲,人们编了一个民谣说:

“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败类,秽我明主。”

关键是,由于他俩贪得无厌,太失体统,胡太后一怒之下,收回绢帛,最后两人都空手而归。

05

初看这个故事有点疑惑,绢帛不就是一些绸布吗?有什么稀罕的?后来一查才知道,在六朝时期:

绢帛就是“硬通货”,相当于是钞票,金银钱币什么的根本不入流。

那个时候的小偷,不偷钱币,偷绢帛。那个时候的土豪,炫富不炫钱,炫绢帛。甚至到了唐朝时还是如此:

比如有一次唐玄宗问当时的首富王元宝,你家产有多少?王元宝回答说,如果我用一匹绢,系陛下南山里的一棵树。南山树尽,臣绢未穷①。

可见绢帛在古代就是现在的钱币,钱币真正取代绢帛的地位,根据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的说法,起码是发生在唐代中期以后的事情。

06

那么北魏时期一匹绢值多少钱呢?《北史·邢峦传》记载:

“生两口男者,赏羊五口,不然则绢十匹。”

意思是:

家里生两个男孩,朝廷奖赏五只羊或者十匹绢,任选其一。

换句话说:

当时一只羊的价格大约是两匹绢。

所以扛二百匹绢,就相当于是扛了一百只羊。

现在我们终于知道为什么文武百官都跟打了鸡血一样拼命了,当场受伤的人只有王融和李崇,但是在回家的路上还有多少人摔倒,我们不得而知。当时面对金钱还能保持头脑清醒的智者,只有一个叫崔光的清官而已。只有这个从小贫穷却志向高远的崔光,不贪心,没有被金钱冲昏头脑,象征性的拿了两匹。

胡太后问:

“你为什么拿的这么少?”

崔光回答说:

我只有两只手,正好拿两匹,足矣!

你看,这就是那个老和尚为什么挑水只挑七分满的原因。因为心一旦被欲望装满,智慧就会从头脑中被驱逐殆尽。唯有不满,才能永远保持一片空地,永远保持一颗初心。

其实王融和李崇还算幸运的,无非受了点轻伤,折损了些钱财,只要休养一段时间,人生还是能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而有些人在追逐欲望的路上摔倒之后,可能就没那么幸运了,很难再有重新站起来的机会。

07

举个例子,十九世纪,美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西部大开发,直白一点说就是抢印第安人的土地,当时地广人稀,地价十分便宜,所以土地的出售方式也很特别:

交一定数量的钱,然后让购地者跑马圈地。

也就是说,你骑马一天能跑多大的面积,就能划分多大的土地。其实在我国清朝入主中原初期,顺治帝也曾让八旗子弟实行过跑马圈地的政策。那么后来美国的马不够用了怎么办呢?那就跑步圈地。

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当时有一个人付钱之后就拼命奔跑,从早晨到中午,一步也不懈怠,唯恐少得一寸土地。跑到黄昏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在规定时间不能跑回起点,将会前功尽弃,因此更加不要命得往回赶。

遗憾的是,当他费尽千辛万苦跑回起点时,却由于太过乏力摔倒在地,当场气绝身亡。卖地的人只好将他草草地埋葬,而他最终所占有的地方呢?不过是一口棺材的大小。后来托尔斯泰就受此启发,写过一篇《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的短篇小说,专门讽刺人性中贪得无厌的心理。

08

最后,为什么要讲这三个故事呢?其实这三个故事代表了人类在追求欲望的道路上表现出来的三种的状态。

有的人只是摔了一跤,无伤大雅;有的人摔伤了腰,终身残疾;也有的人摔的四脚朝天,再也没能爬起来。

为什么我们会在欲望的道路上栽跟头呢?根本原因就是四个字:

持盈不已。

对于大多人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具备崔光那样的定力和自知之明,总是会不自觉的高估自己的能力,总以为自己挑得动,扛得动,跑得动。但是古往今来有无数的事实、无数次地反复证明,人,总会被自己的欲望压垮。所以老子才劝说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1、《太平广记卷四百九十五杂录三》

《酷说老子》第九章(2)李小龙死因之谜:千万不要永远当第一?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01

一个利器,想要永远保持尖锐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

因为物器的锋利,是人为的,只有持续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对器物进行打磨,才能使其一直保持锐化的状态。

但尽管如此,利器本身却总是本能地朝着钝化的方向发展,就好像抛到天空中的石头受到引力牵制总是本能的落回地面一样。所以,凡是人为的东西,都不会长久。

人性的本能是趋向自然无序,世界的本性是趋向自由散漫。

02

我们都知道物理学有一条定律,即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定律,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宇宙万物都是从一定的价值与结构开始,不可挽回地朝着混乱与荒废发展。

比如:

一个桌子几年后必定会变成一堆废木;

一个人几十年后必定会变成一堆白骨;

一座房子几百年后必定会变成一堆废墟;

一个星球几十亿年后必定会变成一堆陨石。

也就是说,万事万物尊崇者一个基本规律:

从有序走向无序。

为什么?根本原因就在于——有序的状态都是由人为整形而成,无序的状态,才是万物的本来面目。

03

正因为这个世界的一切有序的东西,都是被人或动物在某个阶段刻意造出来的,所以必然不可能长久。因为凡是在时间的某个节点上诞生的东西,必然会在之后另一个时间节点上归于消灭。也就是说:

上到宇宙星系,下到山河大地,包括人类和动植物在内,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永恒的存在物,任何东西都只是各种元素通过各种因缘聚合起来的一个暂时的名相,都只是在时间这条长河里暂时停留一会儿而已。

佛家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名词叫做“缘起”,也正因为万事万物都是一时一刻的短暂存在,没有自己永恒不变的本质,所以佛家称之为“性空”,这就是缘起性空。

04

当然,这是从“无序”出发推演到极致的结论,如果我们把“有序”作为基点进行推演的话,推到极致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完美强迫症。

这种心态的本质就是在极端地追求有序,追求确定,追求永远能保持着某种“锋利”状态,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根本原因就在于:

越有序,越耗能,从而也就越难以维持。

更何况“锐”——是有序到极致的一种状态,要想永远保持的话,难于登天。即使你勉强保持“锐”的状态几年,都会耗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反而会丧失自己的主体地位,所以哲学家尼采说过一句名言:

“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

05

我们举个例子:

假如有一个孩子天资聪颖,学习能力极强,成绩排名全校第一。你要求他连续几年都如此,或许难度不是很大。但假如你的要求是这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每次考试永远保持第一,他还能保持吗?不可能!

即使可能,也并不值得!因为他每次考试超出第二名第三名的那几分——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代价,虽然能长期保住第一的名次,但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水平其实是一种提前透支的不良消耗,大学之后必然反弹,轻则厌学,重则抑郁,甚至自杀。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06

再举个例子:

众所周知,世界上有很多喜欢运动的健身先生们为了保持完美的体型,常年把体脂率控制在10%以下,甚至5%以下,要知道标准的正常成年男子体脂率一般都在18%左右,超过25%才算肥胖。

所以从人体生物学的角度来看:

一个男子长期把体脂率压缩在10%以下,虽然有益于审美,但对健康其实是有害的,尤其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

所以健美比赛的舞台上经常会有一些选手晕厥甚至猝死,网上一直流传说李小龙的体脂率低到3%,虽然属于媒体的夸大和杜撰,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李小龙为了保持极致的体形拍戏,常年保持着极高的运动强度和极低的体脂率。

李小龙的死因目前医学上给出最接近事实的说法是癫痫猝死症,这是一种哪怕不发生癫痫症状,也会因心率降低、肺功能降低而猝死的疾病。值得一提的是:

一个人常年体脂率过低同样会有几率导致头晕和心脏骤停。

或许,李小龙正是因为体脂率过低,再加上劳累过度,从而诱发癫痫导致心脏骤停而猝死。

07

那么李小龙之死,本质上就是因为追求身体极致的“锋利”,最终因为耗能太大,导致生命无法维持。所以老子才会告诫人们说: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酷说老子》第九章(3)李白的师父:财富的本能是向下流动吗?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01

当我们明白了熵增定律,就会明白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一个人的富贵,就是一种超级有序的状态,所以要想长期维持富贵,绝对是一件极耗能极艰难的事情。如果要子子孙孙永远富贵,是绝对不可能事情。

所以中国自古就有“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等等的俗语。

02

年,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写过一本书叫《保富法》,当时在《申报》刚一连载,就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虽然书中有透露着一股逼捐的仇富气息,但是书中对贫富兴衰的描述,则不失为一种客观的真相记录。第一段是这样说的:

“俗话说:发财不难,保财最难。我住在上海五十余年,看见发财的人很多。发财以后,有不到五年、十年就败的;有二、三十年即败的;有四、五十年败完了的。我记得与先父往来的多数有钱人,有的做官,有的从商,都是煊赫一时的,现在已经多数凋零,家事没落了。

那原因是什么呢?聂云台继续叙述说:

有的是因为子孙嫖赌不务正业而挥霍一空,有的是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了。大约算来,四、五十年前的有钱人,现在家产没有全败的,子孙能读书、务正业、上进的。百家之中,实在是难得一、两家了。”

聂云台身在富贵之家,所以接触的都是社会上的达官贵人,但他在豪门贵族中的所见所闻,堪称是触目惊心。他亲眼见证了海量的富贵大家,浮浮沉沉,最后子孙堕落成了街头的市井小民。

其实翻开二十四史,每一页都放映着这些富贵无常的电影,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里观赏过了,所以历朝历代道家人物没有一个不反对金玉满堂。

03

唐代有一个道家的隐士叫赵蕤,可能他的名字你并不熟悉,但是他有一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弟子——就是大诗人李白。他们师徒二人当时并称为:

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他写过一本书叫《长短经》,里面就批评了两个帝王聚财的例子,值得深思。

04

暴君周厉王十分贪钱,所以特别宠爱当时建议他实行敛财的荣夷公。

大夫芮良看不下去,就劝谏说:

“利益,是世上万物自然产生出来的,是大地宇宙包容承载的公共财产,有如空气和阳光一样。可是世上偏偏有人妄图独占它,那可就后患无穷了。天地万物是众生的共同财富,每个人都要从中获取他的生存所需,怎么能独自占有呢?如果有谁执意要这样做,天下怨恨他的人可就多了!人怨甚多而又不防备大难临头,荣夷公用这种方法来引导国王,这还能长久得了吗?”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周厉王挥霍无度,不得民心,最后被老百姓联合起来赶到荒山野岭里去了。

战国时期,魏文候的仓库突发火灾,文武大臣们纷纷在朝堂上表示哀痛。

只有一个叫公子成父的人走进来祝贺道:

“我听说天子把天下作为收藏财富的仓库,诸候把自己的领地作为收藏财富的仓库。你现在把国家的财富都储藏在国库里,显然藏得不是地方,这种藏法,不发生火灾也要发生人患。幸亏没有发生人患,不也挺好的吗?”

魏文侯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转愁为喜,引为良言金句。

05

这两个事例大体反映了道家的财富观:

芮良认为财富都是人类从大自然中盗取而来,最终都要回归到自然中去;公子成父认为财富都是取之于民,所以应该用之于民。怎么能占为己有呢?

这其实可以看做是一种思想上的熵增原理:

财富如水,它的本能是向下流动的。如果你非要逆天道而行,喜欢向上敛财,那就必定会遭受人祸!

道家这种观点对中国影响巨大,所以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一句俗语叫: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这句话的主角,说的就是财富。不过人类一般在活着的时候,是决计不会醒悟的,包括你我在内。

06

当然,不只是你我,某些历史伟人同样如此,比如说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前年),他一生东征西讨,富有四海。但是他在临死前却留下了三个很著名很诡异的遗愿:

第一,棺材必须由我的医师独自运回去。

第二,棺材运向坟墓时,通往墓园的道路要撒满我宝库里的金子、银子和宝石。

第三,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

他当时的部下大惑不解,亚历山大说:

第一个遗愿是要人们意识到医生不可能真正地治疗人们的所有疾病;第二个遗愿是告诉人们不要像我一样追求金钱,我花费了一生去追求财富,但很多时候是在浪费时间;第三个遗愿是希望人们明白我是空着手来到这个世界的,而且我空着手离开了这个世界。

亚历山大的三个遗愿,无非是在叙述着《道德经》的八个字: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酷说老子》第九章(4)儒家金钱观: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01

01

世界上大凡富贵者,很少有不气骄志满的,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越是富贵,看到的阳光越多,见到的笑脸越多,久而久之,自然心高气傲。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魏公子牟的智者对此看得最为透彻。有一次他到秦国游玩,临别时向当时的相国范雎辞行。

范雎问:

公子即将离去,没有什么指教吗?

公子牟说:

“贵不与富期,而富至;富不与粱肉期,而粱肉至;粱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累世以前,坐此者多矣。”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

人一旦位高权重,即使没想发财,财富也会主动来敲门;一旦金玉满堂,即使没想吃山珍海味,山珍海味也会主动地跑上餐桌;一旦沉溺于口腹之欲,即使没想要骄奢淫逸,骄奢淫逸也会主动跑到你身上;一旦骄奢日久,即使没想着会遇见死亡,死神也会主动来找你。

显而易见,公子牟比老子更悲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凡富贵者,几乎必骄。”

没错,自古以来多少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变化的只是一代又一代人,驱利的人性从来没有变过。每当“人性”遇见“财富”的时候,都会重蹈覆辙,哪怕明知是飞蛾扑火,依然会前赴后继,很少有人愿意从历史当中吸取教训。

作为秦国的一代名相——范雎听了这番话感悟良久,拜谢道:

“公子所教,厚于千金。”①

你看,这就是人性,无可救药的人性。哪怕我们得到的是一件很珍贵的东西,也只能选择用“千金”来作为参照物,才能衬托出“贵物”的价值。

02

公子牟的这个规律告诉我们:

富贵而能不心高气傲的人,凤毛麟角。

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是一位春秋时期的富豪,修炼了很多年才磨平了棱角,所以有一天忍不住向孔子炫耀说:

老师,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高傲,这样的人怎么样?

子贡本来想借老师的口拐个弯夸一夸自己,没想到孔子却笑了笑回答说:

勉勉强强吧!不如贫穷而快乐,富贵而好礼。

看来,最难的是富贵还能保持谦虚好学,不僭越,不破坏规则,对谁都彬彬有礼。那么如果一个富贵者,既无法保持谦虚,也无法做到不骄傲,反而志高意满,盛气凌人会怎么样呢?很简单,古代的首富石崇就是前车之鉴。

03

众所周知,晋代的富豪石崇靠打劫商人发家,所以富甲天下,花钱从来不皱眉头。家里的厕所装修的比普通官员的卧室还要豪华,家里的奴仆衣服比皇帝还要时尚。他跟王恺斗富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路人皆知。

那么石崇的结局是什么呢?四个字:

身死族灭。

公元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派兵来到石崇府里。大难临头,石崇却还天真的以为自己最多被流放,不会有性命之忧。直到坐着囚车去菜市场的路上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正在奔赴黄泉。他气得破口大骂:

“你们这些奴才,还不是为了我的钱吗?!”

押送他的人差役反唇相讥道:

“你既然知道是因财招祸,为什么不早些把家产散出去?”②

据史书记载,石崇想反驳,却说不出一句替自己辩白的话。为什么?其实很简单,那一刻他终于想明白了自己的死因,表面上看是祸起于他不愿意交出爱妾绿珠,但本质上是因为他的残忍、高调和炫耀,伤害了太多人,也得罪了太多人,从而招致了无数的嫉妒与仇恨,再加上本身就腰缠万贯的“怀璧之罪”,他若不死,不仅官愤难平,民心也难以解恨。

这一点后来的史学大家司马光就看的很清楚,所以在教育儿子的时候告诫说:

“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一句话,石崇死于“富贵而骄”。

04

《大学》里有一句关于人和财的两种关系的描述,特别精当: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④

意思是:

仁者将钱财看作身外之物,钱财只是一个火把,照路而已。不仁者却将钱财当成自己的身体,宁愿以身求财,就好像把自己当成蜡烛一样去燃烧,但并不是为了社会发光发热,而是为了向全世界炫耀。

可惜的是,古人的谆谆告诫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听,“为仁不富,为富不仁”⑤依然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状态和普遍心态,而老子作为人性大师,在图书馆里也早已预料道到了这一条人性的普遍规律,所以才会告诫有识之士: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1、《战国策赵策三》

2、《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

3、司马光《训俭示康》

4、《礼记·大学》

5、《孟子滕文公上》(阳货语)

本文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32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