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待深耕千仞誓登攀中国作协湖南系列
2022/9/20 来源:不详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瀚潞杨又华易禹琳廖慧文
天上云卷云舒,地上山乡换景。
从满目青山到满塘荷花,7月29日至8月1日,中国作家协会率百余名作家,从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来到周立波故乡清溪村,与来自全国重点文艺期刊和全国重点出版社的负责人会合。
60多年前,著名作家周立波在这里写出了一部彪炳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经典作品《山乡巨变》。就在这里,如今同时开启“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展开一幅新时代文学发展的耀眼蓝图。
这是一场致敬经典的文学礼赞,一场跨越时空的创作接力,更是一场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集结出发。
( 7月31日,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周立波故居。)
8月1日上午,益阳清溪村周立波故居。他静静地坐着,深情凝望着眼前这片故土。
冬去春来,花开花谢,这片土地在不断改变着模样。今天的景象,早已远远超越他在《山乡巨变》这部小说中描写的梦想。
故居庭院的门前,百余名作家凝望着这栋古旧的民居与它周围发生的一切,凝望着作家故居墙上的那些图片和文字,触摸他的故事——作家与土地相互呼应、相互成就的故事。
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举行,毛泽东同志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到人民中间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现场聆听讲话的周立波随即奔赴一线。
年11月,周立波回到故乡,此时的益阳正在发生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其中。
“一身灰蓝布中山装,一双解放鞋,一口益阳土话,干各种农家活”,周立波的侄儿周兆民回忆。十年时间,周立波扎根家乡。
白天,他和大家同吃同劳动,打成一片,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立波胡子”。他的住处,成了人们最喜欢聊天的地方。他的床铺,成了人们开会时的“软席”。夜深了,他还在阁楼木地板上来回踱步,构思小说……
在丰厚的土地上,周立波卷起裤腿、拿起铁锹、掀开泥土,文字就从地里冒出绿芽。最终,周立波从故乡的泥巴里“拱”出来一部《山乡巨变》。
(7月31日,益阳市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印象广场上的喜庆丰收群雕。)
乡土,乡人,乡情。许多年过去了,周立波的作品和深入生活的故事,依然感动着、激励着当代的作家们。
“30年前,我看了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热血沸腾!”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主任徐贵祥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早最深刻变化的是农村。周立波10年扎根农村,用笔、用心感受和记录这种变化,写出鸿篇巨制,令人敬仰。”
《山乡巨变》出版的那一年,正是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出生的那一年。阿来说,从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到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柳青的《创业史》,再到《山乡巨变》等,作家们到延安投奔革命,担负文化使命,投入这样一种写作,这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是需要我们学习、代代传承的。
在新时代的鼓角铮鸣里,一支乡村振兴的巨笔,穿越时光,在清溪书写了“山乡巨变”的崭新篇章,书写了一个土地哺育作家、文学反哺土地的生动样本。
“清溪的老百姓笑得跟向日葵一样。”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说,从周立波笔下的清溪乡,到如今看见的清溪村,有“换了人间”的感觉。
“《山乡巨变》成为了清溪村的一个文学地理标识,文化给予了清溪村在新时代源源不断的生长力量”,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认为,如今,清溪村成为新时代文学实践点,相信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文学,因为周立波,走进这里,喜欢这里,书写新的山乡巨变。
(8月1日,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左二)在周立波故居参观。)
7月31日晚,清溪剧院,座无虚席。一场现代花鼓戏《山那边人家》,演绎着周立波笔下的故事,吸引了观众前来。
看着山边月映出来的树影,听着音乐鸟鸣、益阳童谣,人们望着人民作家“周立波”走进瓦房前、禾场上、地坪里,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自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8月1日上午,益阳清溪剧院。同样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界和出版界的人们集结于此,期待着“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一声哨响。
这份备受文学界